12月8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出席本届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王浩院士从三个方面指出新时期农业水土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一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刚性约束日益严峻。我们国家水资源特点是人均数量少,水资源中国是人均2100方,世界7350方;而且时空不均匀,全国夏季降水占全年的47%,可是北方夏季三个月只占62%,同时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南北方东中西部又分布不均匀,所以水问题短缺最严重,已经是主要矛盾,也是最难解决的,它的根本出路在节水。我们国家的耕地情况是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南方有水没地,人均的土地非常少,优质耕地也比较少,北方优质的耕地较多,可是北方缺水,形成了水土资源不适配的局面,并且还呈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二是水量也在衰减,2000年以来全球一半河流的水量及产水量都在下降,但是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以来增长了6倍。耕地也在减少,由于城市化的原因,全球每年要少500万公顷耕地,每天有14000公顷农田在消失。现有农田也在退化,以中部退化和农业活动退化为主。所以自然的本底在受人类活动影响后使得水资源不足、耕地短缺和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问题更为严重。三是水土资源和粮食生产消费的匹配性比较差,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我们国家水土资源比较匹配的是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水资源的安全格局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和东南诸河相对较好;粮食生产格局是北粮南运格局形成,导致北方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北方以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为主,东南以水质型缺水为主,西南以工程型缺水为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农业水资源的胁迫程度增加,全球变暖,而气温每升高一度农业需水量增加8%左右。所以要保证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对合理灌溉依赖性更强烈,对高效优质多目标的农业节水要求也更迫切。
王浩院士提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总方向应站在作物角度,而不是站在工程师角度去看待,站在作物的角度以高效为目标,立足农业水循环系统、合理减少蒸发、蒸腾开展耗水管理,增加水源并加强多种水源联合利用。调控的途径是以智能化为统领做到七个字“水土气热盐光药”,水是命脉,土是根本,气是微生物活跃有机性标志性东西,热和光是基本能量,所以调控灌溉的核心是以水为龙头,通过农业节水挖掘作物水分关系,以农作物生理耗水作为特开展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点,最终形成农业生产七大要素的协同。
王浩院士认为还应加快利用、发展新技术。包括利用新的渠系输配水、田间覆盖等技术,减少田间无效耗水、蒸发;培育新型抗旱作物品种控制田间耗水。在肥料方面,王浩院士认为化肥时代正在慢慢过去,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新一代肥料时代正在来临来,液体肥料和农业灌溉水可以天然耦合,并且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农作物呼吸转化效率,同时减少碳排放。还应进行高附加值作物新型生物肥料研发应用等。最终形成水肥耦合、节水优先,精准灌溉施肥的状态。
王浩院士最后强调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灌溉信息化综合体系、工程管理、决策管理、灌溉效益等做好智能化管控。